共检索到 44

近几十年来,因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的冰川消融加剧,冰川自身稳定性大大降低,导致跟冰川伴生的冰崩灾害多次发生。在GIS技术的支持下,以2018年的Landsat8 OLI影像为基础,结合DEM数据和相关资料,采用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那曲地区的冰崩灾害,分析那曲地区冰崩灾害的现状。结果表明,本地区冰崩灾害主要以冰崩直接灾害为主,冰湖溃决灾害主要分布在那曲地区东侧的藏东南地区。在空间分布上,那曲地区各山系均有冰崩灾害分布,区内念青唐古拉山和唐古拉山为冰崩灾害的主要分布区,且冰湖溃决灾害主要发生在念青唐古拉山地区;在流域分布上,区内青藏高原内陆流域冰崩灾害最多且以冰崩直接灾害为主,雅鲁藏布江流域以冰湖溃决灾害为主;冰崩灾害分布数量集中在5 000~5 500 m海拔区间;地形地势上,区内冰崩灾害主要分布在南坡,区内15~60°之间是冰崩灾害的主要分布区间。

期刊论文 2025-03-26 DOI: 10.19465/j.cnki.2095-9710.2025.01.008

近几十年来,因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的冰川消融加剧,冰川自身稳定性大大降低,导致跟冰川伴生的冰崩灾害多次发生。在GIS技术的支持下,以2018年的Landsat8 OLI影像为基础,结合DEM数据和相关资料,采用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那曲地区的冰崩灾害,分析那曲地区冰崩灾害的现状。结果表明,本地区冰崩灾害主要以冰崩直接灾害为主,冰湖溃决灾害主要分布在那曲地区东侧的藏东南地区。在空间分布上,那曲地区各山系均有冰崩灾害分布,区内念青唐古拉山和唐古拉山为冰崩灾害的主要分布区,且冰湖溃决灾害主要发生在念青唐古拉山地区;在流域分布上,区内青藏高原内陆流域冰崩灾害最多且以冰崩直接灾害为主,雅鲁藏布江流域以冰湖溃决灾害为主;冰崩灾害分布数量集中在5 000~5 500 m海拔区间;地形地势上,区内冰崩灾害主要分布在南坡,区内15~60°之间是冰崩灾害的主要分布区间。

期刊论文 2025-03-26 DOI: 10.19465/j.cnki.2095-9710.2025.01.008

近几十年来,因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的冰川消融加剧,冰川自身稳定性大大降低,导致跟冰川伴生的冰崩灾害多次发生。在GIS技术的支持下,以2018年的Landsat8 OLI影像为基础,结合DEM数据和相关资料,采用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那曲地区的冰崩灾害,分析那曲地区冰崩灾害的现状。结果表明,本地区冰崩灾害主要以冰崩直接灾害为主,冰湖溃决灾害主要分布在那曲地区东侧的藏东南地区。在空间分布上,那曲地区各山系均有冰崩灾害分布,区内念青唐古拉山和唐古拉山为冰崩灾害的主要分布区,且冰湖溃决灾害主要发生在念青唐古拉山地区;在流域分布上,区内青藏高原内陆流域冰崩灾害最多且以冰崩直接灾害为主,雅鲁藏布江流域以冰湖溃决灾害为主;冰崩灾害分布数量集中在5 000~5 500 m海拔区间;地形地势上,区内冰崩灾害主要分布在南坡,区内15~60°之间是冰崩灾害的主要分布区间。

期刊论文 2025-03-26 DOI: 10.19465/j.cnki.2095-9710.2025.01.008

近几十年来,因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的冰川消融加剧,冰川自身稳定性大大降低,导致跟冰川伴生的冰崩灾害多次发生。在GIS技术的支持下,以2018年的Landsat8 OLI影像为基础,结合DEM数据和相关资料,采用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那曲地区的冰崩灾害,分析那曲地区冰崩灾害的现状。结果表明,本地区冰崩灾害主要以冰崩直接灾害为主,冰湖溃决灾害主要分布在那曲地区东侧的藏东南地区。在空间分布上,那曲地区各山系均有冰崩灾害分布,区内念青唐古拉山和唐古拉山为冰崩灾害的主要分布区,且冰湖溃决灾害主要发生在念青唐古拉山地区;在流域分布上,区内青藏高原内陆流域冰崩灾害最多且以冰崩直接灾害为主,雅鲁藏布江流域以冰湖溃决灾害为主;冰崩灾害分布数量集中在5 000~5 500 m海拔区间;地形地势上,区内冰崩灾害主要分布在南坡,区内15~60°之间是冰崩灾害的主要分布区间。

期刊论文 2025-03-26 DOI: 10.19465/j.cnki.2095-9710.2025.01.008

近几十年来,因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的冰川消融加剧,冰川自身稳定性大大降低,导致跟冰川伴生的冰崩灾害多次发生。在GIS技术的支持下,以2018年的Landsat8 OLI影像为基础,结合DEM数据和相关资料,采用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那曲地区的冰崩灾害,分析那曲地区冰崩灾害的现状。结果表明,本地区冰崩灾害主要以冰崩直接灾害为主,冰湖溃决灾害主要分布在那曲地区东侧的藏东南地区。在空间分布上,那曲地区各山系均有冰崩灾害分布,区内念青唐古拉山和唐古拉山为冰崩灾害的主要分布区,且冰湖溃决灾害主要发生在念青唐古拉山地区;在流域分布上,区内青藏高原内陆流域冰崩灾害最多且以冰崩直接灾害为主,雅鲁藏布江流域以冰湖溃决灾害为主;冰崩灾害分布数量集中在5 000~5 500 m海拔区间;地形地势上,区内冰崩灾害主要分布在南坡,区内15~60°之间是冰崩灾害的主要分布区间。

期刊论文 2025-03-26 DOI: 10.19465/j.cnki.2095-9710.2025.01.008

利用SAR偏移量追踪(offset-tracking)技术获取冰川形变作为SBAS-InSAR的补充,采用2种技术计算2018-01~10色东普流域灾前形变,联合分析灾前形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色东普流域冰川与沟道在2018-10-17冰崩灾害发生前已出现形变;冰川主要形变区形变趋势表现为加速-平缓-加速,7~9月形变量达到-7.69 m;沟道内堆积物长期呈下滑趋势,7月后与冰川均加速形变;气温升高是冰崩碎屑流灾害发生的主导因素。联合SBAS-InSAR与offset-tracking技术能够满足不同形变量级的监测需求,可用于冰崩灾害的早期识别与形变反演,为青藏高原地区冰崩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23-12-20 DOI: 10.14075/j.jgg.2023.09.192

利用SAR偏移量追踪(offset-tracking)技术获取冰川形变作为SBAS-InSAR的补充,采用2种技术计算2018-01~10色东普流域灾前形变,联合分析灾前形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色东普流域冰川与沟道在2018-10-17冰崩灾害发生前已出现形变;冰川主要形变区形变趋势表现为加速-平缓-加速,7~9月形变量达到-7.69 m;沟道内堆积物长期呈下滑趋势,7月后与冰川均加速形变;气温升高是冰崩碎屑流灾害发生的主导因素。联合SBAS-InSAR与offset-tracking技术能够满足不同形变量级的监测需求,可用于冰崩灾害的早期识别与形变反演,为青藏高原地区冰崩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23-12-20 DOI: 10.14075/j.jgg.2023.09.192

利用SAR偏移量追踪(offset-tracking)技术获取冰川形变作为SBAS-InSAR的补充,采用2种技术计算2018-01~10色东普流域灾前形变,联合分析灾前形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色东普流域冰川与沟道在2018-10-17冰崩灾害发生前已出现形变;冰川主要形变区形变趋势表现为加速-平缓-加速,7~9月形变量达到-7.69 m;沟道内堆积物长期呈下滑趋势,7月后与冰川均加速形变;气温升高是冰崩碎屑流灾害发生的主导因素。联合SBAS-InSAR与offset-tracking技术能够满足不同形变量级的监测需求,可用于冰崩灾害的早期识别与形变反演,为青藏高原地区冰崩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23-12-20 DOI: 10.14075/j.jgg.2023.09.192

冰崩作为冰冻圈最具灾难性的地质灾害之一,具有运动过程复杂、预测难度高、致灾后果严重等特点。2016年7月17日和9月21日在西藏阿里地区发生了两起巨型冰崩-碎屑流事件,对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利用PFC3D反演了这两次冰崩-碎屑流运动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周边区域潜在冰崩隐患进行了预测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两次冰崩-碎屑流运动时间分别为300 s和240 s,颗粒平均速度峰值分别为32.05 m/s和34.80 m/s,第一次冰崩入湖体积约为8.47×10~6 m3;(2)前后部分的能量传递是冰崩-碎屑流产生高速远程运动的关键机制;(3)预测阿汝85号冰川(冰崩隐患)发生冰崩后形成的西北侧主堆积区面积约为1.1 km2,东北侧小堆积区面积约为0.3 km2,危险区面积共计3.28 km2;该成果对于青藏高原的冰崩防灾减灾工作具有一定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论文 2023-12-15 DOI: 10.13409/j.cnki.jdpme.20230925006

冰崩作为冰冻圈最具灾难性的地质灾害之一,具有运动过程复杂、预测难度高、致灾后果严重等特点。2016年7月17日和9月21日在西藏阿里地区发生了两起巨型冰崩-碎屑流事件,对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利用PFC3D反演了这两次冰崩-碎屑流运动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周边区域潜在冰崩隐患进行了预测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两次冰崩-碎屑流运动时间分别为300 s和240 s,颗粒平均速度峰值分别为32.05 m/s和34.80 m/s,第一次冰崩入湖体积约为8.47×10~6 m3;(2)前后部分的能量传递是冰崩-碎屑流产生高速远程运动的关键机制;(3)预测阿汝85号冰川(冰崩隐患)发生冰崩后形成的西北侧主堆积区面积约为1.1 km2,东北侧小堆积区面积约为0.3 km2,危险区面积共计3.28 km2;该成果对于青藏高原的冰崩防灾减灾工作具有一定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论文 2023-12-15 DOI: 10.13409/j.cnki.jdpme.20230925006
  • 首页
  • 1
  • 2
  • 3
  • 4
  • 5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44条,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