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8

景观格局演化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和景观破碎化在时空上的直接表现,其时空演变过程和影响因素分析,对了解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1996、2006和2017年3期遥感影像,结合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20年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2017年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沼泽草地、沼泽地、冰川及永久积雪和沙地面积增幅分别为42.05%、63.24%、259.03%和87.62%,天然牧草地、河流水面和裸岩石砾地面积降幅分别为20.15%、24.33%和22.39%;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减小,斑块形状趋于简单,连通性增强,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降低;降水与冰川及永久积雪和裸岩石砾地呈显著相关(P0.05)。在自然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下,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景观格局向连通性高、破碎化程度降低的方向演变。

期刊论文 2021-02-01 DOI: 10.19672/j.cnki.1003-6504.2020.08.025

景观格局演化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和景观破碎化在时空上的直接表现,其时空演变过程和影响因素分析,对了解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1996、2006和2017年3期遥感影像,结合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20年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2017年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沼泽草地、沼泽地、冰川及永久积雪和沙地面积增幅分别为42.05%、63.24%、259.03%和87.62%,天然牧草地、河流水面和裸岩石砾地面积降幅分别为20.15%、24.33%和22.39%;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减小,斑块形状趋于简单,连通性增强,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降低;降水与冰川及永久积雪和裸岩石砾地呈显著相关(P0.05)。在自然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下,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景观格局向连通性高、破碎化程度降低的方向演变。

期刊论文 2021-02-01 DOI: 10.19672/j.cnki.1003-6504.2020.08.025

景观格局演化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和景观破碎化在时空上的直接表现,其时空演变过程和影响因素分析,对了解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1996、2006和2017年3期遥感影像,结合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20年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2017年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沼泽草地、沼泽地、冰川及永久积雪和沙地面积增幅分别为42.05%、63.24%、259.03%和87.62%,天然牧草地、河流水面和裸岩石砾地面积降幅分别为20.15%、24.33%和22.39%;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减小,斑块形状趋于简单,连通性增强,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降低;降水与冰川及永久积雪和裸岩石砾地呈显著相关(P0.05)。在自然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下,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景观格局向连通性高、破碎化程度降低的方向演变。

期刊论文 2021-02-01 DOI: 10.19672/j.cnki.1003-6504.2020.08.025

研究天山北麓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中的土地退化现象,有利于监测新垦绿洲的环境演变过程。采用1990年、2000年2010年3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选取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动态度、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和LUCC动态变化趋势指数4个指标,并结合转移矩阵,对该地区20a来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特征及土地退化现象进行综合分析。1990—2010年,研究区耕地和城乡居民工矿用地所占比例持续上升,分别增加了91.05%和60.19%。草地和冰川/永久积雪面积则大幅减少,分别下降了15.45%和28.97%。通过转移矩阵发现,草地和永久冰川退化成荒漠的趋势明显。各土地利用类型中以草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指数最高,达-0.5056%,耕地次之,为0.409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间主要转移方向为:草地和冰川/永久积雪转化为荒漠,荒漠和草地转化为耕地,荒漠与草地间相互转化,盐碱地面积得到控制,但向荒漠转化的趋势凸显,永久冰川的消融明显加剧,草地持续退化,研究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明显。

期刊论文 2014-11-18 DOI: 10.13869/j.cnki.rswc.2014.05.056

研究天山北麓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中的土地退化现象,有利于监测新垦绿洲的环境演变过程。采用1990年、2000年2010年3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选取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动态度、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和LUCC动态变化趋势指数4个指标,并结合转移矩阵,对该地区20a来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特征及土地退化现象进行综合分析。1990—2010年,研究区耕地和城乡居民工矿用地所占比例持续上升,分别增加了91.05%和60.19%。草地和冰川/永久积雪面积则大幅减少,分别下降了15.45%和28.97%。通过转移矩阵发现,草地和永久冰川退化成荒漠的趋势明显。各土地利用类型中以草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指数最高,达-0.5056%,耕地次之,为0.409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间主要转移方向为:草地和冰川/永久积雪转化为荒漠,荒漠和草地转化为耕地,荒漠与草地间相互转化,盐碱地面积得到控制,但向荒漠转化的趋势凸显,永久冰川的消融明显加剧,草地持续退化,研究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明显。

期刊论文 2014-11-18 DOI: 10.13869/j.cnki.rswc.2014.05.056

研究天山北麓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中的土地退化现象,有利于监测新垦绿洲的环境演变过程。采用1990年、2000年2010年3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选取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动态度、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和LUCC动态变化趋势指数4个指标,并结合转移矩阵,对该地区20a来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特征及土地退化现象进行综合分析。1990—2010年,研究区耕地和城乡居民工矿用地所占比例持续上升,分别增加了91.05%和60.19%。草地和冰川/永久积雪面积则大幅减少,分别下降了15.45%和28.97%。通过转移矩阵发现,草地和永久冰川退化成荒漠的趋势明显。各土地利用类型中以草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指数最高,达-0.5056%,耕地次之,为0.409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间主要转移方向为:草地和冰川/永久积雪转化为荒漠,荒漠和草地转化为耕地,荒漠与草地间相互转化,盐碱地面积得到控制,但向荒漠转化的趋势凸显,永久冰川的消融明显加剧,草地持续退化,研究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明显。

期刊论文 2014-11-18 DOI: 10.13869/j.cnki.rswc.2014.05.056

利用1982~2006年的NOAA AVHRR-GIMMS和MODIS 2种数据集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对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NDVI年际动态和空间差异进行分析,并结合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分析了植被NDVI对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NDVI值较高,且空间差异明显;森林为该区主要植被类型,NDVI值较高,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和伊春地区;草地集中分布于西南部,NDVI值相对较低.东北多年冻土区过去25a间植被生长的变化趋势为:伴随着气温的显著升高和降水量减少,植被NDVI显著下降.较气温而言,降水量是影响植被NDVI的主要因子(r=0.77,P<0.01).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下,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NDVI在1982~2006年间表现为4个阶段:1982~1990年,植被NDVI虽有小幅波动,但整体上呈持续增加的趋势;1990~1993年,植被NDVI呈迅速下降趋势;1993~1997年,植被NDVI呈现回升态势,表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1998~2006年,植被NDVI呈现总体下降趋势.不同植被类型表现出不同的NDVI...

期刊论文 2011-03-28

【中文摘要】准确测定、估算或模拟区域蒸散发的时空变化对于评价区域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的功能,深入认识陆面水文生态过程和理解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水资源配置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选择地表覆被和水循环发生巨大变化的亚州中部干旱区新疆和哈萨克斯坦为研究区域,通过多尺度集成点、流域、区域上的地面观测数据和遥感数据,建立干旱区基于土地利用和遥感的区域蒸散发模型和基于过程的水碳耦合模型,在区域尺度上反演研究区亚洲中部干旱区蒸散发演变过程,分析 LUCC 对该区域蒸散发时空格局的影响,探讨了人类活动对区域水循环关键因子蒸散发的影响机制,揭示干旱区人类活动对蒸散发过程与格局的影响机理,为干旱区水土优化配置提供科学基础。

2008-01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8条  共8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