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会显著影响冻土、冰川等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生态系统,造成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风险发生变化。为揭示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典型冻土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和可能造成的生态风险,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评估、生态风险指数(Ecological Risk Index, ERI)评估、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模型和方法,分析了南羌塘盆地东区ESV、ERI的时空演变、空间关联和空间分异特征。结果显示:(1)2000—2020年,南羌塘盆地东区ESV呈增长趋势,累计增长5.76%(276.98亿元),草地和水域贡献了超98.70%的ESV。研究区ESV总体呈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以中等价值区为主(面积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0.37%)。(2)研究区ERI整体呈上升趋势,总体呈东南低、西北高的分布格局,以极低风险区为主(面积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0.68%)。(3)研究区ESV和ERI具有空间负相关性(Moran's I<0),主要LISA聚类为低价值—低风险(面积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4...
气候变化会显著影响冻土、冰川等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生态系统,造成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风险发生变化。为揭示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典型冻土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和可能造成的生态风险,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评估、生态风险指数(Ecological Risk Index, ERI)评估、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模型和方法,分析了南羌塘盆地东区ESV、ERI的时空演变、空间关联和空间分异特征。结果显示:(1)2000—2020年,南羌塘盆地东区ESV呈增长趋势,累计增长5.76%(276.98亿元),草地和水域贡献了超98.70%的ESV。研究区ESV总体呈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以中等价值区为主(面积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0.37%)。(2)研究区ERI整体呈上升趋势,总体呈东南低、西北高的分布格局,以极低风险区为主(面积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0.68%)。(3)研究区ESV和ERI具有空间负相关性(Moran's I<0),主要LISA聚类为低价值—低风险(面积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4...
气候变化会显著影响冻土、冰川等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生态系统,造成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风险发生变化。为揭示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典型冻土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和可能造成的生态风险,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评估、生态风险指数(Ecological Risk Index, ERI)评估、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模型和方法,分析了南羌塘盆地东区ESV、ERI的时空演变、空间关联和空间分异特征。结果显示:(1)2000—2020年,南羌塘盆地东区ESV呈增长趋势,累计增长5.76%(276.98亿元),草地和水域贡献了超98.70%的ESV。研究区ESV总体呈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以中等价值区为主(面积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0.37%)。(2)研究区ERI整体呈上升趋势,总体呈东南低、西北高的分布格局,以极低风险区为主(面积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0.68%)。(3)研究区ESV和ERI具有空间负相关性(Moran's I<0),主要LISA聚类为低价值—低风险(面积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4...
气候变化会显著影响冻土、冰川等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生态系统,造成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风险发生变化。为揭示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典型冻土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和可能造成的生态风险,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评估、生态风险指数(Ecological Risk Index, ERI)评估、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模型和方法,分析了南羌塘盆地东区ESV、ERI的时空演变、空间关联和空间分异特征。结果显示:(1)2000—2020年,南羌塘盆地东区ESV呈增长趋势,累计增长5.76%(276.98亿元),草地和水域贡献了超98.70%的ESV。研究区ESV总体呈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以中等价值区为主(面积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0.37%)。(2)研究区ERI整体呈上升趋势,总体呈东南低、西北高的分布格局,以极低风险区为主(面积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0.68%)。(3)研究区ESV和ERI具有空间负相关性(Moran's I<0),主要LISA聚类为低价值—低风险(面积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4...
科学评估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影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选取景观生态风险指数作为道路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指标,基于土地利用、遥感、气象、地形和社会经济等数据,评估了1990—2020年青藏铁路格-拉段沿线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景观生态风险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青藏铁路格-拉段沿线地区整体景观生态风险较低,并呈现明显的东北部最高、中部较高而西南部最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距铁路中心线越近,景观生态风险越高;青藏铁路格-拉段建设后,景观生态风险呈微弱上升态势,景观生态风险指数由建设前的0.29上升到建设后的0.30;同时,在青藏铁路格-拉段修建和运营期,沿线地区景观生态风险呈现持续增加态势,景观生态风险指数上升速率约为0.40%/a,且有沿铁路呈点和轴状扩散的趋势;景观生态风险的驱动因子主要为植被覆盖度、降水和海拔(q>0.44),其次为气温、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q>0.13),且植被覆盖度与海拔和与温度的交互作用对景观生态风险的解释力最高(q>0.61),但在铁路运营期,经济发展和夜间灯光对景观生态风险的贡献率呈现增加趋势。这表明,青藏铁路格-...
科学评估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影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选取景观生态风险指数作为道路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指标,基于土地利用、遥感、气象、地形和社会经济等数据,评估了1990—2020年青藏铁路格-拉段沿线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景观生态风险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青藏铁路格-拉段沿线地区整体景观生态风险较低,并呈现明显的东北部最高、中部较高而西南部最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距铁路中心线越近,景观生态风险越高;青藏铁路格-拉段建设后,景观生态风险呈微弱上升态势,景观生态风险指数由建设前的0.29上升到建设后的0.30;同时,在青藏铁路格-拉段修建和运营期,沿线地区景观生态风险呈现持续增加态势,景观生态风险指数上升速率约为0.40%/a,且有沿铁路呈点和轴状扩散的趋势;景观生态风险的驱动因子主要为植被覆盖度、降水和海拔(q>0.44),其次为气温、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q>0.13),且植被覆盖度与海拔和与温度的交互作用对景观生态风险的解释力最高(q>0.61),但在铁路运营期,经济发展和夜间灯光对景观生态风险的贡献率呈现增加趋势。这表明,青藏铁路格-...
科学评估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影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选取景观生态风险指数作为道路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指标,基于土地利用、遥感、气象、地形和社会经济等数据,评估了1990—2020年青藏铁路格-拉段沿线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景观生态风险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青藏铁路格-拉段沿线地区整体景观生态风险较低,并呈现明显的东北部最高、中部较高而西南部最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距铁路中心线越近,景观生态风险越高;青藏铁路格-拉段建设后,景观生态风险呈微弱上升态势,景观生态风险指数由建设前的0.29上升到建设后的0.30;同时,在青藏铁路格-拉段修建和运营期,沿线地区景观生态风险呈现持续增加态势,景观生态风险指数上升速率约为0.40%/a,且有沿铁路呈点和轴状扩散的趋势;景观生态风险的驱动因子主要为植被覆盖度、降水和海拔(q>0.44),其次为气温、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q>0.13),且植被覆盖度与海拔和与温度的交互作用对景观生态风险的解释力最高(q>0.61),但在铁路运营期,经济发展和夜间灯光对景观生态风险的贡献率呈现增加趋势。这表明,青藏铁路格-...
现有研究已表明微塑料在积雪中广泛存在,而积雪融化后产生的融雪径流汇入地表水体,所携带的微塑料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一系列潜在生态风险.城市积雪与人类活动关系更为紧密,为评估城市积雪中微塑料的生态风险,本文以我国东北城市哈尔滨市为研究区,对哈尔滨市6种不同下垫面30个采样点的表层积雪进行采集,通过立体显微镜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析,证实了积雪中存在较高含量的微塑料.对积雪中微塑料的赋存特征(丰度、分布特点、尺寸、颜色、形状、组成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市积雪中微塑料平均丰度为850 N·L-1,且不同下垫面丰度分布差异大,与其他介质中微塑料丰度相比整体处于偏高状态.尺寸主要以10~100μm的小尺寸微塑料为主,建设用地微塑料尺寸稍大,以100~500μm的居多.大部分下垫面颜色以透明为主,但建设用地处彩色微塑料偏多.积雪中纤维状微塑料为明显优势类型,但农田处碎片状微塑料占比较大.各个下垫面主要的微塑料聚合物类型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36%)、聚乙烯PE(25%)、聚丙烯PP(16%)、聚酰胺PA(13%)、聚苯乙烯PS(10%),PET与PE为优势类型.生态风...
现有研究已表明微塑料在积雪中广泛存在,而积雪融化后产生的融雪径流汇入地表水体,所携带的微塑料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一系列潜在生态风险.城市积雪与人类活动关系更为紧密,为评估城市积雪中微塑料的生态风险,本文以我国东北城市哈尔滨市为研究区,对哈尔滨市6种不同下垫面30个采样点的表层积雪进行采集,通过立体显微镜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析,证实了积雪中存在较高含量的微塑料.对积雪中微塑料的赋存特征(丰度、分布特点、尺寸、颜色、形状、组成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市积雪中微塑料平均丰度为850 N·L-1,且不同下垫面丰度分布差异大,与其他介质中微塑料丰度相比整体处于偏高状态.尺寸主要以10~100μm的小尺寸微塑料为主,建设用地微塑料尺寸稍大,以100~500μm的居多.大部分下垫面颜色以透明为主,但建设用地处彩色微塑料偏多.积雪中纤维状微塑料为明显优势类型,但农田处碎片状微塑料占比较大.各个下垫面主要的微塑料聚合物类型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36%)、聚乙烯PE(25%)、聚丙烯PP(16%)、聚酰胺PA(13%)、聚苯乙烯PS(10%),PET与PE为优势类型.生态风...
现有研究已表明微塑料在积雪中广泛存在,而积雪融化后产生的融雪径流汇入地表水体,所携带的微塑料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一系列潜在生态风险.城市积雪与人类活动关系更为紧密,为评估城市积雪中微塑料的生态风险,本文以我国东北城市哈尔滨市为研究区,对哈尔滨市6种不同下垫面30个采样点的表层积雪进行采集,通过立体显微镜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析,证实了积雪中存在较高含量的微塑料.对积雪中微塑料的赋存特征(丰度、分布特点、尺寸、颜色、形状、组成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市积雪中微塑料平均丰度为850 N·L-1,且不同下垫面丰度分布差异大,与其他介质中微塑料丰度相比整体处于偏高状态.尺寸主要以10~100μm的小尺寸微塑料为主,建设用地微塑料尺寸稍大,以100~500μm的居多.大部分下垫面颜色以透明为主,但建设用地处彩色微塑料偏多.积雪中纤维状微塑料为明显优势类型,但农田处碎片状微塑料占比较大.各个下垫面主要的微塑料聚合物类型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36%)、聚乙烯PE(25%)、聚丙烯PP(16%)、聚酰胺PA(13%)、聚苯乙烯PS(10%),PET与PE为优势类型.生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