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54

冰川是干旱区重要的淡水资源,表碛覆盖区冰川边界的精准识别对水资源评估至关重要。传统冰川编目数据因光谱混淆与地形复杂性,难以辨识活动冰体与石冰川的过渡区域,导致冰川范围难以准确定位,冰川水资源评估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以帕米尔高原西部昆吉尔苏冰川为研究区,采用融合合成孔径雷达(SAR)与光学遥感的识别方法,利用Sentinel-1A数据的偏移量追踪技术与TanDEM数据的大地测量法,获取冰川表面速度场和高程变化情况,结合Landsat-8光学影像目视解译冰川边界,并分析气候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昆吉尔苏冰川中段(距末端3.8~5.8 km区域)呈现持续活动性,冬季流速峰值达0.2 m·d?1,物质交换显著;2013—2020年距末端3.8~5.8 km区域呈消融状态,而2020年后,中段累积增厚7.06±6.05 m,验证其仍为活跃冰流区。据此校正兰道夫冰川编目数据(RGI),发现原编目低估昆吉尔苏冰川面积约2.8 km2。本文提出的多源遥感协同识别方法可为表碛覆盖冰川的活动性识别与边界更新提供理论依据,对干旱区冰川水资源动态评估及全球冰川数据库更新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期刊论文 2025-06-09

冰川是干旱区重要的淡水资源,表碛覆盖区冰川边界的精准识别对水资源评估至关重要。传统冰川编目数据因光谱混淆与地形复杂性,难以辨识活动冰体与石冰川的过渡区域,导致冰川范围难以准确定位,冰川水资源评估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以帕米尔高原西部昆吉尔苏冰川为研究区,采用融合合成孔径雷达(SAR)与光学遥感的识别方法,利用Sentinel-1A数据的偏移量追踪技术与TanDEM数据的大地测量法,获取冰川表面速度场和高程变化情况,结合Landsat-8光学影像目视解译冰川边界,并分析气候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昆吉尔苏冰川中段(距末端3.8~5.8 km区域)呈现持续活动性,冬季流速峰值达0.2 m·d?1,物质交换显著;2013—2020年距末端3.8~5.8 km区域呈消融状态,而2020年后,中段累积增厚7.06±6.05 m,验证其仍为活跃冰流区。据此校正兰道夫冰川编目数据(RGI),发现原编目低估昆吉尔苏冰川面积约2.8 km2。本文提出的多源遥感协同识别方法可为表碛覆盖冰川的活动性识别与边界更新提供理论依据,对干旱区冰川水资源动态评估及全球冰川数据库更新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期刊论文 2025-06-09

冰川是干旱区重要的淡水资源,表碛覆盖区冰川边界的精准识别对水资源评估至关重要。传统冰川编目数据因光谱混淆与地形复杂性,难以辨识活动冰体与石冰川的过渡区域,导致冰川范围难以准确定位,冰川水资源评估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以帕米尔高原西部昆吉尔苏冰川为研究区,采用融合合成孔径雷达(SAR)与光学遥感的识别方法,利用Sentinel-1A数据的偏移量追踪技术与TanDEM数据的大地测量法,获取冰川表面速度场和高程变化情况,结合Landsat-8光学影像目视解译冰川边界,并分析气候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昆吉尔苏冰川中段(距末端3.8~5.8 km区域)呈现持续活动性,冬季流速峰值达0.2 m·d?1,物质交换显著;2013—2020年距末端3.8~5.8 km区域呈消融状态,而2020年后,中段累积增厚7.06±6.05 m,验证其仍为活跃冰流区。据此校正兰道夫冰川编目数据(RGI),发现原编目低估昆吉尔苏冰川面积约2.8 km2。本文提出的多源遥感协同识别方法可为表碛覆盖冰川的活动性识别与边界更新提供理论依据,对干旱区冰川水资源动态评估及全球冰川数据库更新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期刊论文 2025-06-09

冰川是干旱区重要的淡水资源,表碛覆盖区冰川边界的精准识别对水资源评估至关重要。传统冰川编目数据因光谱混淆与地形复杂性,难以辨识活动冰体与石冰川的过渡区域,导致冰川范围难以准确定位,冰川水资源评估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以帕米尔高原西部昆吉尔苏冰川为研究区,采用融合合成孔径雷达(SAR)与光学遥感的识别方法,利用Sentinel-1A数据的偏移量追踪技术与TanDEM数据的大地测量法,获取冰川表面速度场和高程变化情况,结合Landsat-8光学影像目视解译冰川边界,并分析气候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昆吉尔苏冰川中段(距末端3.8~5.8 km区域)呈现持续活动性,冬季流速峰值达0.2 m·d?1,物质交换显著;2013—2020年距末端3.8~5.8 km区域呈消融状态,而2020年后,中段累积增厚7.06±6.05 m,验证其仍为活跃冰流区。据此校正兰道夫冰川编目数据(RGI),发现原编目低估昆吉尔苏冰川面积约2.8 km2。本文提出的多源遥感协同识别方法可为表碛覆盖冰川的活动性识别与边界更新提供理论依据,对干旱区冰川水资源动态评估及全球冰川数据库更新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期刊论文 2025-06-09

冰川是干旱区重要的淡水资源,表碛覆盖区冰川边界的精准识别对水资源评估至关重要。传统冰川编目数据因光谱混淆与地形复杂性,难以辨识活动冰体与石冰川的过渡区域,导致冰川范围难以准确定位,冰川水资源评估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以帕米尔高原西部昆吉尔苏冰川为研究区,采用融合合成孔径雷达(SAR)与光学遥感的识别方法,利用Sentinel-1A数据的偏移量追踪技术与TanDEM数据的大地测量法,获取冰川表面速度场和高程变化情况,结合Landsat-8光学影像目视解译冰川边界,并分析气候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昆吉尔苏冰川中段(距末端3.8~5.8 km区域)呈现持续活动性,冬季流速峰值达0.2 m·d?1,物质交换显著;2013—2020年距末端3.8~5.8 km区域呈消融状态,而2020年后,中段累积增厚7.06±6.05 m,验证其仍为活跃冰流区。据此校正兰道夫冰川编目数据(RGI),发现原编目低估昆吉尔苏冰川面积约2.8 km2。本文提出的多源遥感协同识别方法可为表碛覆盖冰川的活动性识别与边界更新提供理论依据,对干旱区冰川水资源动态评估及全球冰川数据库更新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期刊论文 2025-06-09

冰川是干旱区重要的淡水资源,表碛覆盖区冰川边界的精准识别对水资源评估至关重要。传统冰川编目数据因光谱混淆与地形复杂性,难以辨识活动冰体与石冰川的过渡区域,导致冰川范围难以准确定位,冰川水资源评估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以帕米尔高原西部昆吉尔苏冰川为研究区,采用融合合成孔径雷达(SAR)与光学遥感的识别方法,利用Sentinel-1A数据的偏移量追踪技术与TanDEM数据的大地测量法,获取冰川表面速度场和高程变化情况,结合Landsat-8光学影像目视解译冰川边界,并分析气候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昆吉尔苏冰川中段(距末端3.8~5.8 km区域)呈现持续活动性,冬季流速峰值达0.2 m·d?1,物质交换显著;2013—2020年距末端3.8~5.8 km区域呈消融状态,而2020年后,中段累积增厚7.06±6.05 m,验证其仍为活跃冰流区。据此校正兰道夫冰川编目数据(RGI),发现原编目低估昆吉尔苏冰川面积约2.8 km2。本文提出的多源遥感协同识别方法可为表碛覆盖冰川的活动性识别与边界更新提供理论依据,对干旱区冰川水资源动态评估及全球冰川数据库更新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期刊论文 2025-06-09

表碛厚度是冰川消融模拟及冰川径流精确量化的关键因素,可为表碛覆盖型冰川动力学、物质平衡、水文模型及下游地区的防灾减灾和水资源管理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基于Landsat 8遥感影像,利用能量平衡方程法反演喜马拉雅山南坡朗塘流域冰川表碛厚度,分析了典型冰川表碛厚度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表碛厚度空间分布异质性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朗塘流域冰川表碛平均厚度为(0.25±0.02) m,其中Lirung为(0.55±0.02) m、Shalbachum为(0.48±0.02) m、Langshisha为(0.31±0.02) m、Langtang为(0.25±0.02) m;(2)沿纵剖面,各冰川表碛厚度从消融区上部到下部呈现增厚趋势,其中,Lirung、Shalbachum和Langtang冰川表碛堆积速率沿纵剖面从上到下先减小、后增大,而Langshisha冰川则逐渐减小;沿横剖面,Lirung、Shalbachum、Langtang冰川运动方向右侧表碛厚度大于左侧,而Langshisha两侧表碛厚、中间薄;(3)冰川纵剖面表碛堆积速率的差异主要由消融区下部冰川表面流速差异所引起;(4)冰...

期刊论文 2024-12-31

表碛厚度是冰川消融模拟及冰川径流精确量化的关键因素,可为表碛覆盖型冰川动力学、物质平衡、水文模型及下游地区的防灾减灾和水资源管理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基于Landsat 8遥感影像,利用能量平衡方程法反演喜马拉雅山南坡朗塘流域冰川表碛厚度,分析了典型冰川表碛厚度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表碛厚度空间分布异质性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朗塘流域冰川表碛平均厚度为(0.25±0.02) m,其中Lirung为(0.55±0.02) m、Shalbachum为(0.48±0.02) m、Langshisha为(0.31±0.02) m、Langtang为(0.25±0.02) m;(2)沿纵剖面,各冰川表碛厚度从消融区上部到下部呈现增厚趋势,其中,Lirung、Shalbachum和Langtang冰川表碛堆积速率沿纵剖面从上到下先减小、后增大,而Langshisha冰川则逐渐减小;沿横剖面,Lirung、Shalbachum、Langtang冰川运动方向右侧表碛厚度大于左侧,而Langshisha两侧表碛厚、中间薄;(3)冰川纵剖面表碛堆积速率的差异主要由消融区下部冰川表面流速差异所引起;(4)冰...

期刊论文 2024-12-31

表碛厚度是冰川消融模拟及冰川径流精确量化的关键因素,可为表碛覆盖型冰川动力学、物质平衡、水文模型及下游地区的防灾减灾和水资源管理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基于Landsat 8遥感影像,利用能量平衡方程法反演喜马拉雅山南坡朗塘流域冰川表碛厚度,分析了典型冰川表碛厚度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表碛厚度空间分布异质性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朗塘流域冰川表碛平均厚度为(0.25±0.02) m,其中Lirung为(0.55±0.02) m、Shalbachum为(0.48±0.02) m、Langshisha为(0.31±0.02) m、Langtang为(0.25±0.02) m;(2)沿纵剖面,各冰川表碛厚度从消融区上部到下部呈现增厚趋势,其中,Lirung、Shalbachum和Langtang冰川表碛堆积速率沿纵剖面从上到下先减小、后增大,而Langshisha冰川则逐渐减小;沿横剖面,Lirung、Shalbachum、Langtang冰川运动方向右侧表碛厚度大于左侧,而Langshisha两侧表碛厚、中间薄;(3)冰川纵剖面表碛堆积速率的差异主要由消融区下部冰川表面流速差异所引起;(4)冰...

期刊论文 2024-12-31

表碛厚度是冰川消融模拟及冰川径流精确量化的关键因素,可为表碛覆盖型冰川动力学、物质平衡、水文模型及下游地区的防灾减灾和水资源管理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基于Landsat 8遥感影像,利用能量平衡方程法反演喜马拉雅山南坡朗塘流域冰川表碛厚度,分析了典型冰川表碛厚度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表碛厚度空间分布异质性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朗塘流域冰川表碛平均厚度为(0.25±0.02) m,其中Lirung为(0.55±0.02) m、Shalbachum为(0.48±0.02) m、Langshisha为(0.31±0.02) m、Langtang为(0.25±0.02) m;(2)沿纵剖面,各冰川表碛厚度从消融区上部到下部呈现增厚趋势,其中,Lirung、Shalbachum和Langtang冰川表碛堆积速率沿纵剖面从上到下先减小、后增大,而Langshisha冰川则逐渐减小;沿横剖面,Lirung、Shalbachum、Langtang冰川运动方向右侧表碛厚度大于左侧,而Langshisha两侧表碛厚、中间薄;(3)冰川纵剖面表碛堆积速率的差异主要由消融区下部冰川表面流速差异所引起;(4)冰...

期刊论文 2024-12-31
  • 首页
  • 1
  • 2
  • 3
  • 4
  • 5
  • 6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54条,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