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是冰冻圈重要的组成要素,作为我国西部干旱区重要的淡水资源,冰川变化的脆弱性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以中国阿尔泰山为例,基于遥感影像分析了1990—2020年间阿尔泰山冰川变化的特征,构建了阿尔泰山冰川变化脆弱性的评估框架和指标体系,分析得到2000—2020年阿尔泰山冰川变化脆弱性的时空演变格局,并利用障碍度模型深入探析了冰川变化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1990—2020年的近30年间,我国阿尔泰山冰川的面积和储量均减小了约20%,且不同县市冰川面积变化率存在较大的差异,青河县冰川面积缩小率最大,达到73%,布尔津县的冰川面积缩小率最小,仅为18%。阿尔泰山冰川变化脆弱性随时间呈先缓慢下降、后加速上升的趋势,区域差异在不断下降。在空间分布上阿尔泰山西北部和东部地区冰川变化脆弱性中等偏高;西南部地区冰川变化脆弱性偏低;中部地区冰川变化脆弱性在全局范围内最低。适应能力的提升能有效降低阿尔泰山地区冰川变化的脆弱性,以2010年为分界点,阿尔泰山冰川变化适应能力在前期依赖于区域经济和水资源状况的提升和改善,在后期适应能力的提升向社会公共收入与投资以及公共服务质量倾斜明显...
冰川是冰冻圈重要的组成要素,作为我国西部干旱区重要的淡水资源,冰川变化的脆弱性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以中国阿尔泰山为例,基于遥感影像分析了1990—2020年间阿尔泰山冰川变化的特征,构建了阿尔泰山冰川变化脆弱性的评估框架和指标体系,分析得到2000—2020年阿尔泰山冰川变化脆弱性的时空演变格局,并利用障碍度模型深入探析了冰川变化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1990—2020年的近30年间,我国阿尔泰山冰川的面积和储量均减小了约20%,且不同县市冰川面积变化率存在较大的差异,青河县冰川面积缩小率最大,达到73%,布尔津县的冰川面积缩小率最小,仅为18%。阿尔泰山冰川变化脆弱性随时间呈先缓慢下降、后加速上升的趋势,区域差异在不断下降。在空间分布上阿尔泰山西北部和东部地区冰川变化脆弱性中等偏高;西南部地区冰川变化脆弱性偏低;中部地区冰川变化脆弱性在全局范围内最低。适应能力的提升能有效降低阿尔泰山地区冰川变化的脆弱性,以2010年为分界点,阿尔泰山冰川变化适应能力在前期依赖于区域经济和水资源状况的提升和改善,在后期适应能力的提升向社会公共收入与投资以及公共服务质量倾斜明显...
冰川是冰冻圈重要的组成要素,作为我国西部干旱区重要的淡水资源,冰川变化的脆弱性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以中国阿尔泰山为例,基于遥感影像分析了1990—2020年间阿尔泰山冰川变化的特征,构建了阿尔泰山冰川变化脆弱性的评估框架和指标体系,分析得到2000—2020年阿尔泰山冰川变化脆弱性的时空演变格局,并利用障碍度模型深入探析了冰川变化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1990—2020年的近30年间,我国阿尔泰山冰川的面积和储量均减小了约20%,且不同县市冰川面积变化率存在较大的差异,青河县冰川面积缩小率最大,达到73%,布尔津县的冰川面积缩小率最小,仅为18%。阿尔泰山冰川变化脆弱性随时间呈先缓慢下降、后加速上升的趋势,区域差异在不断下降。在空间分布上阿尔泰山西北部和东部地区冰川变化脆弱性中等偏高;西南部地区冰川变化脆弱性偏低;中部地区冰川变化脆弱性在全局范围内最低。适应能力的提升能有效降低阿尔泰山地区冰川变化的脆弱性,以2010年为分界点,阿尔泰山冰川变化适应能力在前期依赖于区域经济和水资源状况的提升和改善,在后期适应能力的提升向社会公共收入与投资以及公共服务质量倾斜明显...
冰川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影响显著,而其变化的脆弱性也关乎区域生态服务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中国天山为例,基于脆弱性的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构建涵盖自然地理特征、人口状况、社会经济水平、农业发展和社会服务等因素的冰川变化脆弱性框架,并以此针对性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探析天山冰川变化脆弱性的空间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自然、社会、经济和人口等因素对冰川变化适应能力的影响及交互作用。结果表明:(1)脆弱性等级由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呈降低趋势,且水平差异显著。天山东部地区脆弱性最低、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较高。(2)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在空间上分别存在明显正相关与负相关,表明区域范围内冰川变化具有高暴露、高敏感地区往往适应能力较低,进而导致脆弱性较高;反之,脆弱性较低。(3)天山应对冰川变化能力的空间异质性是自然、社会、经济和人口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第二、三产业产值、城镇人口数、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与年末单位从业人员等因素具有主导作用。
冰川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影响显著,而其变化的脆弱性也关乎区域生态服务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中国天山为例,基于脆弱性的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构建涵盖自然地理特征、人口状况、社会经济水平、农业发展和社会服务等因素的冰川变化脆弱性框架,并以此针对性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探析天山冰川变化脆弱性的空间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自然、社会、经济和人口等因素对冰川变化适应能力的影响及交互作用。结果表明:(1)脆弱性等级由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呈降低趋势,且水平差异显著。天山东部地区脆弱性最低、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较高。(2)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在空间上分别存在明显正相关与负相关,表明区域范围内冰川变化具有高暴露、高敏感地区往往适应能力较低,进而导致脆弱性较高;反之,脆弱性较低。(3)天山应对冰川变化能力的空间异质性是自然、社会、经济和人口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第二、三产业产值、城镇人口数、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与年末单位从业人员等因素具有主导作用。
冰川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影响显著,而其变化的脆弱性也关乎区域生态服务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中国天山为例,基于脆弱性的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构建涵盖自然地理特征、人口状况、社会经济水平、农业发展和社会服务等因素的冰川变化脆弱性框架,并以此针对性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探析天山冰川变化脆弱性的空间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自然、社会、经济和人口等因素对冰川变化适应能力的影响及交互作用。结果表明:(1)脆弱性等级由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呈降低趋势,且水平差异显著。天山东部地区脆弱性最低、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较高。(2)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在空间上分别存在明显正相关与负相关,表明区域范围内冰川变化具有高暴露、高敏感地区往往适应能力较低,进而导致脆弱性较高;反之,脆弱性较低。(3)天山应对冰川变化能力的空间异质性是自然、社会、经济和人口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第二、三产业产值、城镇人口数、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与年末单位从业人员等因素具有主导作用。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致使我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退化严重.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适应冻土退化的能力较弱,总体表现为:当地居民重视气候变化,生态保护政策效果显著,产业结构调整潜力较大,但林业管理体制存在不足.依据调查分析结果,提出了适应冻土退化的对策建议: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冻土退化适应措施的政策引导,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严格执行各项政策措施,加强森林火灾预防和宣传教育工作.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致使我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退化严重.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适应冻土退化的能力较弱,总体表现为:当地居民重视气候变化,生态保护政策效果显著,产业结构调整潜力较大,但林业管理体制存在不足.依据调查分析结果,提出了适应冻土退化的对策建议: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冻土退化适应措施的政策引导,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严格执行各项政策措施,加强森林火灾预防和宣传教育工作.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致使我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退化严重.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适应冻土退化的能力较弱,总体表现为:当地居民重视气候变化,生态保护政策效果显著,产业结构调整潜力较大,但林业管理体制存在不足.依据调查分析结果,提出了适应冻土退化的对策建议: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冻土退化适应措施的政策引导,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严格执行各项政策措施,加强森林火灾预防和宣传教育工作.